close

壹、前言

 

近年來中國快速崛起,除了在「硬實力」上展現了經濟與軍事的實力之外,在「軟實力」上鎖展現的潛力也不容小覷。尤其近幾年阿里巴巴股票在美上市、華為成為世界一等一的電子商品供應商,軟、硬實力仍持續增長。不可否認的,中國的崛起的確引起周邊區域國家的不安與擔憂,尤其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的軍事武力快速增強,更是讓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感到如坐針氈。中共也了解到,他的快速崛起,必然使得鄰國甚至美、日提高防範,甚至是圍堵,因此如何利用軟實力來包裝其快速崛起對世界所造成的衝擊,甚至中共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也不只一次的在公開場合提及軟實力的重要性。1特別是軟實力的力量是無遠弗屆,也可以淡化硬實力所造成的不安與威脅。

 

中國的崛起過程中所造成的衝擊,台灣是最直接,也是傷害最大的國家,除了緊鄰中國之外,更有長期以來的政治與歷史上的糾葛。從1949年迄今,兩岸分裂已有65年了,從以往的軍事硬實力對抗的年代至今,已成為軟實力對決的局面,如何走出舊有的思維,取代傳統的以武力恫嚇解決台海問題,是兩岸政府與人民所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已實行三十餘年,並獲得了舉世共矚的豐碩成果,歷年來高度的經濟成長率,使其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世界工廠」的地位等,都為中國的「崛起」的最佳證明。中國的崛起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如果只有硬實力的增長缺乏軟實力的伴隨,中共的崛起將會顯得像是「暴發戶」。近年中國興起一片「軟實力」的潮流,2然而中國的實力,是否真如其六十多年來所營造的,是個軟、硬實力兼備的國家?

 

 

台灣無法像中國一樣投入大規模的力量與經費來發展硬實力。台灣所能掌握的優勢便是「軟實力」的發展與應用。以台灣現有的條件而言,的確擁有發展出有別於中國大陸的軟實力,特別是中國在歷經文化大革命後,許多文化傳承出現了嚴重的斷層,而中華文化在台灣一直受到保護與發揚,由於多年來台灣在這一部份發展和努力,使得大部分的中華文化都在台灣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使得台灣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優勢。但若按照喬瑟夫‧奈伊(Joseph Nye)的理論來檢視台灣,台灣的軟實力表現又是如何?

 

現如今海峽兩岸都積極努力的在發展「軟實力」。以中國為例,習近平延續了胡錦濤時期,以軟實力作為國家重點發計畫,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要方向之一3;而在台灣,馬英九總統在當選後要提升文建會部會層級為文化部,並提高文化建設的相關預算幅度達到300%以上,由之前的1.3%4%。在兩岸軟實力暗自較勁的情況下,目前的兩岸軟實力發展究竟如何?

 

原本存在於兩岸的軟實力便有各自的強項,也必然有各自不足之處。如何利用現有的優勢,發展出不同的方向與結構,如何透過合作以強化各自不足之處。本文的試圖以奈伊的軟實力理論來解析兩岸在軟實力的差異與整體表現,並利用賽局理論來建構兩岸軟實力的競爭模型,提出相關的策略建議,以求兩岸透過合作,求取利益極大化的可能性。

 

 

 

貳、理論

 

一、軟實力(soft power)的定義與來源

 

「柔性權力」或「軟實力」一詞是由喬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1989年所提出,迄今二十餘年。他在當年《注定領導》 Bound to Lead)的著作中提到,在現今的國際政治中,存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有形的、能產生作用的力量所組成的「硬實力」(hard power),藉由引誘或威脅的途徑,來改變他國的政策或立場,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軍事和經濟的力量。

而另外一種力量便是相對於硬實力的間接力量,就如奈伊所說的「這種力量發生的效用可能可以讓別的國家追隨它,崇尚它的價值觀,學習它的榜樣,可望達到他所達到的繁榮和開放程度」這種間接的力量,造就一種情勢、使其他國家仿效該國傾向並界定其利益的能力,亦就是所謂「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

 

近幾年來「軟實力」被各界所廣泛運用,甚至造成話題。4「柔性權力」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以強權迫使人低頭或用金錢收買來達到自身所要的目的。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形態及政策,如果能被他國人所喜愛、接受甚至仿效,柔性力量就能發揮功效。綜觀中外歷史,柔性力量所發生的影響力,其實遠遠超出傳統的政治與軍事力量。硬實力雖容易贏得戰爭;但需要軟實力才能獲得持久的和平。「軟實力」絕非軟弱的,它是力量的形式之一,與中國傳統「以柔克剛」、「柔者勝剛強」的說法相互呼應。「軟實力」是種能夠影響進而改變他人喜好的能力。獨裁國家的領導人以「棍棒」統治人民,常使用威脅或直接命令方式;相對的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則常藉助個人魅力與說服力,使人民心悅誠服的接受其說法進而達成其政策的目的。因此,軟性實力的使用,也是現今民主政治的重要課題。如果領導人能利用個人魅力、文化素養、政治主流價值來制定並推動政策,那麼在政策的推行上,便能水到渠成,得心應手。

 

事實上,軟實力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詮釋。1989 年喬瑟夫‧奈伊在其所發表的《軟權力》一書中提到,軟實力是一個國家造就一種情勢、使其他國家仿效該國傾向並界定其利益的能力﹔這一權力往往來自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國際機制的規則和制度等資源。2002年發表的為何再不能單純依賴軍事力量(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一文中,他認為軟實力就是讓別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而 2006 年發表的軟實力的再思考(Think Again :Soft Power)一文中,更將此概念簡單地定義為透過吸引,而非強制或者利誘的方式改變對方的行為,從而使己方得償所願的能力。另外,在2004 年出版的《軟實力──世界政治致勝之道》一書以及 2006 年發表的《軟實力再思考》(Thinkagain:softpower),更明確指出軟實力的三種主要力量來自於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

 

二、賽局理論(Game Theory)

Game Theory 的形成,是由 Von Neumann Morgenstern 等二人在 1947 年所著作的《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書中所提出 。書中將賽局加以分類為規範性賽局(rule-based games 與自由式賽局(freewheeling games)等兩類,所謂的規範性賽局,參與的規則明確且參賽者自過程中的所有反應都是可被預知的,相對的自由式賽局是沒有明確的規則限制,參賽者之間的互動有著難以遇測的變化。就商業競爭而言,經常是混合著兩種賽局的特性,其中以自由式賽局的思維較易創造雙贏的機會。(Von Neumann, 1947)

自由式賽局的原則是,每位參賽者在賽局中所贏得的價值,不能超過他對於整場賽局的貢獻(you can not take away more than your added value)。所以重點在於如何在賽局中創造價值(added value ,而非算計掠奪自他人的成果。由於經常需要所有參賽者齊心協力經營這場賽局,才能增加整體賽局的價值。因此當一場賽局的獎賞,必須依靠其他參賽者的配合,才能使每一個參賽者獲得大的報酬,則就比較會採行合作雙贏的策略。

   在創造雙贏的賽局中,如何改變賽局進行的方式,使得雙方都能獲取最大的利益,要比打倒對方還要來的重要。例如,當市場處於供過於求的情況,彼此以降價進行流血競爭,最後必然沒有真正的贏家。在這個情形之下,若能改變市場環境與競爭規則,使競爭者都能獲得合理的市場佔有率與營業利益,這便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兩岸目前正處在一種有形或無形的競爭與對立的狀態,但就某些角度而言,又是處於合作的狀態。兩岸在「意識型態」上明顯處於對立狀態,在對「民主與人權」的概念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就賽局理論的觀點論之,兩岸在許多方面都形成許多賽局,例如在軍事與外交方面便處於「零合遊戲」(Zero-sum game)的賽局,在這種賽局的競爭下,一方輸的有可能盡被另一方拿走(Winner takes all)。但軟實力的競賽卻並非如此,雙方都可能在賽局當中創造成果,獲得自身的利益,同時也有可能創造出雙贏的結果。

「納許均衡」 Nash Equilibrium)是賽局理論中的重要核心概念,指得是在策略組合中,所有參與者面臨著他人不改變策略時,此時的策略是最佳的,也就是一組互為最適反應的策略組合,在此一均衡點上,每個參與者所獲得的報酬皆是最高,因此參與者不會單獨改變策略,而達到一種穩定的均衡的狀態。但這種均衡的前提,並非建立在個人最高利益的考量,而是互為最佳報酬的支付結果,也正因為這種互為「最適反應」,才使結果得以穩定。因此,納許均衡的重點在於非零合的不合作賽局中,一定有「均衡」的存在,而達到均衡,任一參賽者均無意願破壞此一均衡,也就是在訊息完整的情況下,參與賽局的參賽者必須同時顧及他人的利益,以求取雙贏的局面。

 

參、兩岸軟實力發展現況與比較

一、中國軟實力的發展重點

一般認為中國的硬實力是世界各國懼怕中國的重要原因,事實上,中國大陸方面受到「軟實力」概念的影響甚深,從一九九七年江澤民還在當家的時代,就以「新安全觀」做為他們建構普遍安全的核心概念。胡錦濤上台後,大陸持續以「軟實力」作啟發,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理念,以做為他們建構新時代中共對外擴展的外交價值觀。這也是「軟實力」的概念,在國際關係領域會歷久不衰的原因。事實上,現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示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4

 

(一)中國軟實力的根源與展現

1、文化軟實力的根源及提倡

對中國而言,擁有長達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是最具有價值且深具軟實力內涵的基礎。從過去普遍為世人所認知的儒家文化到現在所普遍認知的中華文化等,都是中國在發展軟實力的有利條件。「軟實力」(Soft Power)首次被納 入了中國共產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報告中。在 中共的十七大工作報告中,「軟實力」以「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述形式出現,與之相關的重要論述還包括「文化越來越成為 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增強中華文 化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加國際競爭力」。中很明確的提到關於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十七大的報告中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就是要豎立『文化軟實力』是重要國力的觀念」。(張寶全, 2009)在該報告提到三個重要的發展路線:5

第一,把文化產業列入國家戰略,大力推動和扶植文化產業。

第二,建構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提高國民綜合素質。

第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與重要基礎。

 

從中共十七大所揭示的概念,不了解中國目前亟欲取回中國文化實力的主控權,尤其是2008年全球高度注目的北京奧運,中國以華麗精彩的開幕式表演,並結合了高科技聲光效果的表演,尤其是當運動員在中國傳統文字捲軸上面奔跑,並點燃聖火的畫面最受到全球矚目,將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意涵與現代科技巧妙地搭配,使之出現在神聖的奧允場上,此舉無疑是向世界宣示,中國在往世界大國邁進時,卻仍然保有優良且極具價值的傳統文化。並且透過創意的表現為舊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人對中國古文明有欲「一探究竟」之感;另使讚嘆不已者,則對中國新的科技能力心生嚮往。無疑地藉由京奧向全球傳遞了許多重要訊息,其中包括了高科技、傳統中華文化以及資源的高度整合能力。這其實就是宣傳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佳呈現。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於文化軟實力的重視也代表中國將在軟實力的建構上投注高度的心力。這樣的宣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在因應全球看到「中國崛起」事實的一種包裝。如前所述,中國歷史淵遠流長,但從歷史的角度觀之,中國只要國力夠強幾乎很少有不進犯他國的。中國過去以「中原」國家自居,四方國家前來朝貢效忠以換取不被中國攻打的條件,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快速崛起,為了美化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可能對鄰國所造成的衝擊,因此採用「中國和平崛起」6來作為一種對外說法,事實上,舉凡世界各國強權崛起的歷史,根本不曾出現過「和平崛起」例子,諸如十九世紀的英國、日本和二十世紀的美國,他們都採用軍事武力的方式向外擴張,最後在企圖藉由文化軟實力來加以調和,中國的聰明之處在於軟硬實力的交互運用可以和緩世界對他的存疑。

 

 

2、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優勢與重點

 

中國在近幾年軟實力的發展重點可以分成三大類:發揚傳統文化、加強圖書出版與強化科研能力。若在細就其內容可以詳列如下:

 

1)發揚傳統文化

中國目前已經就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宣傳下了極大的功夫,特別是在儒學、易學和兵學上。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共半官方資金所興建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已經逐漸蓬勃發展,自 200411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成立截至20121月,全球已有358所孔子學院,另有500個孔子課堂,分布在105個國家和地區。這樣的漢學熱潮現象,也引起更多西方人士對中國的好奇。

 

2)加強圖書出版  

文字的輸出與傳播向來是文化造成影響力的重要關鍵。中共建政後曾經對出版事業進行管制導致中國文化出版業衰退,在改革開放前一年 1978 年,全中國出版品總數為 1.45 萬,到了 2006 年全中國的出版量是 23.39 萬,成長了超過十六倍以上;報紙類和出版品成長的數量也是呈現十倍數成長,在 1978 年,中國境內的報紙種類是 186 種,到了 2006 年便達到了 1935 種,成長超過十倍以上。(涂可國, 2008)可見中國在加強圖書類與報紙類的出版的努力,而出版刊物的成長就代表讀者數量的相應增加,除了原本的國內市場外,國外市場的成長也同樣令人注意,出版刊物和文化影響力是可以劃上等號的。

 

3)科研能力的成長

中國近來在高科技方面的進步不僅只有是在質量方面的進步,根據 2013 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中國在科研方面的產出達到1682.4億美元,比過去五年的總和還多,顯示中國在這部分已經有相當的成果。

 

3、中國在文化軟實力的挑戰

 

因為全球化的發展讓中國軟實力可以透過全球化的力量將軟實力的訊息散佈,更重要的是藉由全球化的資訊平台可以讓中國的軟實力可以及時且快速的反應的全球人的眼前,如前述 2008 北京奧運的開閉幕式便是其中一例。但中國在文化軟實力的展現卻也可能碰到若干問題,在中國內部也激起許多討論,尤其中國有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偏弱的問題以及西方國家對於中國軟實力的防範與打擊的相關問題。

首先,中國的軟硬實力呈現一種結構性的失衡。中國雖然在改革開放後的硬實力有相當快速的增長,但仍難與西方國家匹敵,而軟實力的構築上更有與硬實力無法對稱的相應效果。但由於共產極權統治與貪腐等內部問題,使得雖然許多主要產品在產量和出口規模都已經名列前茅,但在訊息、法制、管理、市場自由度、創新能力等軟實力的指標都有明顯不足的情形。

其次,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參與不足使得中國在國際制度的參與與議題塑造能力上有著和西方極大的落後,至2012年為止,中國的總體國際規則制訂僅仍不及美國的1/2,因此欲藉由全球化的帄台來建構中國文化軟實力顯然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中國長期在西方主流媒體所被塑造的負面形象,例如人權弱化、衛生問題、傳染疾病問題、內部貪腐等,這些對於中國的負面印象有切入核心的定見,卻也有誇大事實的偏見,但被西方主流媒體所塑造的全球中國印象會使得中國在人權問題、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或勞工權利等相關議題上中國顯然是非常不足,如此一來,勢必不力於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與建構,這些都是中國所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威脅。

 

 

二、台灣軟實力的發展

 

國民黨政府自 1949 年渡海來台後,便以中國的正統代表自居。不僅在法統上強調自身代表中國的正當性與充分性,更以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為教育藍本,所有的中學生一律要接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教育。

 

台灣受限於環境於國際空間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客觀條件是是根本無法進行硬實力的發展,同時在發展上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如何用自身的優勢來發展,一直是台灣過去持續再努力的方向。根據馬英九的政策白皮書所揭示的台灣軟實力發展方向,大概可以歸納出三個重要的軟實力重點項目:

 

1、以台灣的民主多元價值推動中國大陸民主化

馬英九認為台灣的民主價值是台灣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過去長達二十年民主化改革的成果,台灣在民主的進程上比中國要早上許多時間,成果自然也大得多。若是以民主鞏固理論來檢視當代台灣民主的發展,台灣基本上符合民主鞏固的要件。而馬英九提出台灣的民主可以做為大陸的示範價值,並且可以把這段過程塑造成對中國的「民主範本」成為大陸的學習榜樣。台灣的民主是否真能讓大陸走向民主目前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這項民主基本價值將可以構成台灣的軟實力,並且向中國輸出。他也宣示這個民主價值將成為影響中國的重要力量。(李靖孫, 2008)

事實上,美國也希望台灣可以展示其在民主方面的軟實力,以達到推動中國大陸民主化的戰略目標。美國的終極目標當然是在中國推動西方式的民主模式,但美國不可能直接對中國產生這樣的影響力,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歷史淵源卻足以擔負這樣的任務,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美國賦予了台灣推動中國民主化的任務。(劉相平, 2009)

 

2、文化、教育理念的擴散與價值觀輸出

馬英九在競選時曾經提出當選後要成為文化總統,並且要將目前的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升到文化觀光部的層次,並且將預算由原來的 1.3%增加到 4%。此舉不啻宣告台灣將進入一個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因為國防預算支出也只是佔 GDP 3%,而重要的文化政策方向則可以分為三大方向、五大重點:(馬英九、蕭萬長, 2008)

 

1)、厚植台灣文化,開啟國際市場:鼓勵原創,提升品質,加入國際市場:

 

在馬英九的文化政策概念裡,將以台灣做為文化的主體,發展區域文化特色,同時奠基台灣特有的原住民及離島文化特色,有助於行銷台灣特色。

 

2)、以文化創造「和平紅利」:以藝文、思想、公民社會價值發揮燈塔效應馬英九認為政治問題可以暫置一旁,從文化、學術、思想、歷史以及學生交流交換開始,逐步培養兩岸人民互信互重基礎。台灣輸出公民社會經驗與價值,誠摯協助促進中國大陸的社會進步,以互信互利維護台海和平。

 

3)、以文化突圍,創造台灣新形象:用「文化外交」補強「傳統外交」,多元經營實質關係,重開國際友邦

台灣過去在國際上曾經被塑造成為「麻煩的製造者」(trouble maker),但是現在可以透過文化來突圍,並且重新塑造台灣的國際形象,更重要的是扁政府時代的烽火外交造成的負面影響必頇透過文化外交來修補及創造。馬英九特別指出。外交思維和手法必頇全盤翻轉,以文化交流為主軸,接觸歐洲,經營東南亞,深入韓國及日本;多元而務實的文化接觸,是突破政治敵意封鎖的創意戰術。

 

 

在具體的政策上可以分成五大方向:

 

12009年成立「文化觀光部」並完成「文化創意產業法」立法

2)文化預算從1.3%提高至總預算的4%

3)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中心」,提升本土藝術,結合最新科技,融入國際市場。

4)設置境外「台灣書院」,以文化交心

5)促進台灣價值輸出,全面開放兩岸文化交流

 

3、馬英九總統的活路外交政策

馬英九總統的外交政策有別於過去的外交爭奪戰的零合遊戲,他提出了「活路外交」的概念,8並且用文化外交來補強傳統外交,並且要做文化的輸出者,以文化交流為主軸,接觸歐洲,經營東南亞,深入韓國與日本。這些外交策略具體落實在成立台灣電影中心、創設文化外交基金,甚至發起華人世界的台灣獎等。

 

三、兩岸軟實力指標比較

根據奈伊的軟實力指標項目,本研究採取了十項重要的軟實力指標做為比較兩岸軟實力的重要依據。分別是:諾貝爾獎得主數量、大學百大世界排名、吸引海外留學生數量、發表科學及期刊文章、科技研發支出、高科技出口、專利項目、知識經濟、生活品質指數及文化創意產值共十項。兩岸的比較結果如表一所示,在此十項評比中,如果純就評比結果數字而言,台灣在諾貝爾得獎人數、專利項目、知識經濟、與生活品質指數贏過中國;中國則在其餘六項勝過台灣。但是若是加上人口的比例而言,則台灣可能還略勝中國

 

表一 2008年兩岸軟實力的比較

軟實力表一.gif

 

 

 

 

 

 

肆、兩岸軟實力的賽局模型

 

兩岸在軟實力的競賽當中是所謂「自由式」賽局。本研究擬定兩岸在軟實力賽局上採取三大方向的競賽,分別是:對外輸出中華文化、政治價值觀表現和文化創意產業三大項目。按照這三大項目可以畫出兩岸在軟實力的報酬表(Payoff table)

 

一、對外輸出中華文化

 

兩岸均對 「中華文化」 採取不同的詮釋方式,也都各自認為具備不同的優勢,中國最近在世界積極佈建「孔子學院」 ;台灣也在努力構建「台灣書院」 (李佳霏, 2008)兩岸學院其實對外輸出的都是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兩者有相當高的重疊性,因此,其報酬表(Pay-off Table)可以繪製如表二。

 

在台灣與中國各自有策略的情況下,台灣建立台灣書院向全球輸出,中國則建立孔子學院向全球輸出,兩者各自獨立,也採用不同的系統向外宣傳中華文化,在此種結果下,兩岸都必頇付出為數龐大的維護金額與發展費用,2012年為止,已有368家孔子學院在全球設立,學習漢語的人數也突破六千萬人,但所投注的金額與回收是否成正比無法估計。台灣欲建立台灣學院來吸引世界各國學習中華文化則更有一定難度,將文化限縮在以「台灣」為名稱包裝的學院裡,能吸引外國人來學習甚至啟發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進而將文化鑲嵌入自身文化恐怕又更為有限,因此在此賽局中的優勢策略應該是兩岸合作共同建立「中華書院」。以中華書院的形式向全球輸出中華文化也能夠吸引最多的外國學生。在表三和表四則分別列出了中國與台灣的策略,從此兩表可以發現不論台灣的策略為何,中國的最適反應均是建立中華書院;反之,不論中國的策略為何,台灣的最適反應也是建立中華書院。所以就此點而言,兩岸共同建立中華書院才是最適反應與策略。

 

 

軟實力表.gif


 

 

二、政治價值觀賽局分析

 

兩岸在政治價值觀的差異目前是被認為兩者最大的不同。台灣歷經二十餘年的民主轉型,有兩次政黨輪替的經驗,也能自己選出國家領導人與各級民意代表,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民主鞏固的程序;反觀中國,目前仍未有機會進行民主程序,同時人民的參政權力限縮,如果以「民主」做為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或一種為世界公民所接受的生活方式,那兩岸在政治價值觀的賽局上台灣明顯要佔上風。9如表五顯示,台灣民主多元策略對上中國的威權獨裁,中國在此項賽局中無法得分,唯一獲勝的機會便是改變策略,換成民主多元的政治價值體系,如此在賽局中才有贏的機會;對台灣而言則是要避免走上威權獨裁的老路,才不至於在此賽局中落入劣勢策略區。對兩岸而言,最理想的政治價值觀賽局是均採民主多元的策略,如此一來才是最適策略,詳見表六與表七的報酬表。

 

軟實力表六.gif

 

 

三、文化創意產業賽局

 

目前台灣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建會(現為文化部)自2002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發展白皮書,也列為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目前假定台灣已經朝此方向並且努力進行,故而可將台灣的文化策略訂為「精緻文化發展」;中國大陸目前在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慢,雖然在十八大曾宣布要注重文化產業發展,不過目前仍然以通俗的大眾文化為主,若假設在此一文化創意產業賽局中,台灣採取精緻文化發展,中國則是通俗文化發展策略,則兩國的報酬表會如表八,對台灣而言,最適的策略便是一直採取精緻文化發展,對大陸而言也是採取精緻文化發展策略,當台灣與中國的策略都採取精緻文化策略時,此賽局中可以達到優勢策略均衡。反之,如果台灣不採精緻文化或中國採取精緻文化時,則台灣將近入劣勢策略區。對兩岸而言的最適反應都是精緻文化策略。詳見表九與表十。

軟實力表八.gif

 

伍、結論:兩岸軟實力合作可以創造雙贏

 

軟實力的概念提出來距今雖然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但是各國開始重視其概念發展不過是近十年的事。目前兩岸雖然在硬實力間的差距逐漸拉開,但是在軟實力間的發展卻可以因為合作而拉近並且創造更大的利基。傳統的競賽一定會有輸贏,但往往「贏者全拿」(The winnner takes all)軟實力的競賽卻未必如此,本篇運用賽局理論的模型來探討兩岸軟實力競賽,有別於硬實力的結果,兩岸可以發展專屬的軟實力,也可以在某些軟實力項目中合作,以增加彼此的力量。

前面分析提到:自由式賽局的原則是,在於如何在賽局中創造價值,而不是如何掠奪自他人的成果。由於經常需要所有參賽者齊心協力經營這場賽局,才能增加整體賽局的價值,並使每一個參賽者獲得較大的報酬。因此當一場賽局的獎賞,要靠其他參賽者的配合才能獲得,則就比較會採行合作雙贏的策略。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兩岸將軟實力當作是競賽的項目,這點可以從中國建立孔子學院,台灣建立台灣學院窺見一二。這是傳統硬實力對抗的思維,衡諸目前兩岸軟實力發展,其實是各有擅長,有些項目若將人口規模的因素計入,台灣實際上還領先中國甚多,但目前在此賽局中屬於各自努力耕耘的部分,因此,再大幅提昇的效果十分有限,唯有透過合作才能增加此部分的報酬。兩岸目前在外交方面的「合作」即是一個例子。台灣提出「外交休兵」的方法以替代過去傳統以金錢維繫邦交的手段,中國方面也同樣停止用金錢來大挖台灣邦交國的作法,因此在兩岸外交的賽局報酬表可以如表七所示,兩岸合作的確可以創造最大收益。

 

軟實力表十一.gif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同樣例子亦可用在兩岸的軟實力上,在兩岸文化底蘊相同的情況下,以合作代替對抗絕對可以創造最大收益,中國目前有人口優勢,台灣則有人才創意優勢,如何發揮彼此的優勢策略,以創造最大利益,賽局理論的報酬表已經明白告訴我們,唯有透過合作才能讓兩岸都雙贏。

 

參考文獻

 

人民網 (Producer). (2009) 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特別報導.  
http://60.people.com.cn/GB/168404/index.html

李佳霏 (Producer). (2008) 馬英九:台灣應建立台灣學院對抗孔子學院.  http://www.epochtimes.com/b5/8/2/22/n2019733.htm

李靖孙 (Producer). (2008) 馬英九:台灣民主「軟實力」影響大陸.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162/86867-1.asp

奈伊, 吳家恆, 方祖芳, & Nye Joseph, S. (2006). 柔性權力. 臺北市: 遠流.

唐納著, 特納, 馬康莊, & Turner, J. H. (1985). 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臺北市: 桂冠. 涂可國. (2008). 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山東經濟, 149 期第六期, 24-30.

馬英九、蕭萬長 (Producer). (2008) 馬蕭競選文化政策白皮書.  
www.ma19.net

張寶全. (2009). 未來三十年:中國軟實力將崛起. 文明論壇, 2.

梁暉昌, & 葉子嘉. (2006). 賽局理論初探. 哲學與文化, 第三十三卷第三期,165-181.

陳健民網站 (Producer). (2009) 民主是普世價值——回應曾鈺成. 
http://chankinman.wordpress.com/

劉相 (Producer). (2009) 馬英九軟實力思想評析. 台灣研究集刊.

總統府新聞稿 (Producer). (2008) 馬總統訪視外交部並闡述「活路外交」的理念與策略.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a970804.htm

房樺. (2010). 十年來中國軟實力發展研究綜述. 現代國際關係, 2009 年第 1 ,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的新道路與中歐關係 (2004). 文匯報.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dl/1125368.ht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兩岸關係
    全站熱搜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