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二戰結束後至20世紀末,國際事務幾乎皆由美、蘇所主導,而冷戰結束,蘇聯崩潰後所造成的權力真空,漸漸地由中共所填補取代,目前中共實際的權力運作目前雖僅止於亞太地區,但中共在國際事務的運作上也漸漸嶄露頭角,成為與美國共同主導的國家。中共的權力運作影響了國際環境;相對的,國際現實的變化也對中共國家戰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胡錦濤在接任國家領導人之後,雖承襲了以往中共領導人一貫的軍事戰略思想,延續了以自我防衛及後發制人為主的「積極防禦」原則,不但更積極的進行海軍建設,並持續加強在國際海洋事務上的力度,將原有「近海防禦」的戰略原則,拓展至更為主動的「遠海防衛」、「和諧海洋」[1],將江澤民時期「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方針,提升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並將維護海洋權益列入了綜合國力競爭重要條件,更新了中共海軍21世紀「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原則。本文針對胡錦濤任內國內的政治環境與經濟實力來探討胡錦濤時期中共海軍戰略之發展背景。
貳、發展背景
一、穩定的政治環境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即以反恐為目的,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此間美國幾乎將心力、國家資源及國防經費投入在這兩場戰爭上,而忽略了在亞洲的中國正快速在崛起。[2]少了美國的阻撓,國際環境變得相對穩定友善,為中共整體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得中共得以專心致力於國內政治的改革。
2002年11月胡錦濤上任後,雖然進行了國務院第五次的機構改革;推動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革新以加強其功能;修改「八二憲法」,將「十六大」所做成的政策方針寫入憲法,並召開了胡上任後的首次中央全會,提出了深化經濟改革的戰略方向,試著藉由一連串的政治活動來宣示「胡溫體制」的穩定性,[3]但在江澤民仍未交出軍權的情況下,胡錦濤權力的穩定性仍是受到考驗的,加上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外匯急速增加,但國內貧富差距加大,失業人口增多,社會治安與國內經濟秩序急需整頓,尤其是充斥在各領導階層的問題,諸如:虛偽造假、官僚主義、奢華浪費及貪汙腐敗的現象,嚴重的影響國內的發展。注重沿海經濟發展的結果,造成地區性的差異不斷擴大,貧窮的人口比例過高,使得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在道德與法律上,中共所領導之下的社會,民主法治的不足,道德意識缺乏,都是胡錦濤上任後內政上棘手的問題,雖然中共不斷地加大改革的幅度,但在中共堅持「一黨專政」及地方本位主義盛行的的社會結構下,許多弊端是體制性的問題,改革的成效實在是有限,[4]且以江澤民為首的勢力,如曾慶紅、吳邦國及賈慶林等人的掣肘,也是胡錦濤在改革過程中主要的障礙之一,因此,在胡錦濤主政的十年間,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各有山頭,各自獨立負責,而出現了「九龍治水、各管一灘」的局面,[5]胡錦濤算是維持住了主政時期政治相對的穩定。
在軍隊方面,中共一直以來皆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6]解放軍一直都是共產主義的忠誠擁護者,此一現象在文革時期更是明顯。軍隊對黨的忠誠絕對是中共維繫政權最重要的工具,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解放軍,一旦脫離了中共的掌握,將可能是中共政權維持穩定最大的威脅。胡錦濤主政後,延續了黨、政、軍大權一把抓的體制,故胡錦濤時期仍是維持著以黨領軍的型態。
2007年10月,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曾針對「以黨領軍」發表了「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的報告,以加速推動「中國特色之軍事事務變革」,強調延續毛、鄧、江的一貫思想,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做為未來建軍的指導方針,並要求「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加強軍隊歷史使命、理念、作戰意志和對社會主義忠誠的教育。[7]十七大的演說,可說是胡錦濤時期「文人領軍」與「以黨領軍」的定音錘,十七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雖然維持了二名擁有軍系背景的委員,但在政治局九名常委中則全是由黨、政背景的文人所組成。[8]儘管如此,胡錦濤仍然不得不接受軍方以「國防安全」為理由,提高國防預算以安撫軍方,使軍系高層人馬得以在國防經費中上下其手,以換取解放軍接受「文人領軍」,或許從習近平時期,抄出胡氏時期二位軍系中央軍委副主席大筆的非法所得,便可窺知一二。[9]
胡錦濤主政之初,大陸社會基本上已達到國家現代化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與第二步目標,[10]人民溫飽不再是問題,且人民生活已達到小康的水準;但中共意識到所謂的小康只是GDP上的數字,在此數字的背後明顯的存在著嚴重的貧富不均、區域差距等不平衡的問題,並非是全面性的小康。為了解決此問題,胡錦濤在「十七大」中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分成五項重點
「一、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三、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四、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長
式、消費模式。迴圈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11]
以上五點基本上仍延續了「三步走」政策的內容,而加強了改善因長期重沿海、輕內陸所造成的後遺症,以平衡國內貧富差距、區域差異等社會問題;以期胡主政期間,中共國內小康得以普遍化,朝向「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到21世紀中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希望能為2020年之前達到全面性的小康社會。[12]
二、急速發展的經濟實力
如上所說,胡任內希望能從發展「總體性」的小康,走向「全面性」的小康,在經過了「十五計畫」與「十一五計畫」的發展之後,在2006年提早達成了「十一五」所規劃的「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13]胡錦濤主政的10年(2003-2012),中共經濟成長率維持著平均10.45%的高成長態勢,
比起同一時期的美、日、德、法等經濟體,其表現可謂是驚人。(圖1)
圖1:2003年至2012年中共與其他國家經濟成長率比較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經濟部「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old/pdf/sec6.pdf,(檢索日期:2016/3/15)。
再者,此一時期中國大陸的貨物進出口成長的速度,也較前時期大為增加,依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總金額是5,096.51億美金,此時的中國大陸僅是排名世界第六大進出口貿易國;至2012年時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金額已增長至38,670.75 億美元,成長了7.58倍,平均年成長率20.0%,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進出口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及第二大進口國,其中出口總金額由2011年的2660.98億美金增加至2012年的20489.64億美元,進口總金額由2435.53增加至18178.11億美元,貿易順差由225.45億美金大幅增長為2311.53億美元(請參照表1 2001-2012年大陸進出口總體情況),除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造成中國大陸貿易總額在2009年出現負成長之外,其餘年份皆呈現二位數以上的成長。
表1 2001-2012年大陸進出口總體情況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度 |
進出口 |
出口 |
進口 |
||||||
總金額 |
成長率(%) |
世界排名 |
總金額 |
成長率(%) |
世界排名 |
總金額 |
成長率(%) |
世界排名 |
|
2001 |
5096.51 |
7.5 |
6 |
2660.98 |
6.8 |
6 |
2435.53 |
8.2 |
6 |
2002 |
6207.66 |
21.8 |
5 |
3255.96 |
22.4 |
5 |
2951.70 |
21.2 |
6 |
2003 |
8509.88 |
37.1 |
4 |
4382.28 |
34.6 |
4 |
4127.60 |
39.8 |
3 |
2004 |
11545.54 |
35.7 |
3 |
5933.26 |
35.4 |
3 |
5612.29 |
36.0 |
3 |
2005 |
14219.06 |
23.2 |
3 |
7619.53 |
28.4 |
3 |
6599.53 |
17.6 |
3 |
2006 |
17604.39 |
23.8 |
3 |
9689.78 |
27.2 |
3 |
7914.61 |
19.9 |
3 |
2007 |
21765.72 |
23.6 |
3 |
12204.56 |
26.0 |
2 |
9561.16 |
20.8 |
3 |
2008 |
25632.60 |
17.8 |
2 |
14303.93 |
17.3 |
2 |
11325.67 |
18.5 |
3 |
2009 |
22075.35 |
-13.9 |
2 |
12016.12 |
-16.0 |
1 |
10059.23 |
-11.2 |
2 |
2010 |
29740.01 |
34.7 |
2 |
15777.54 |
31.3 |
1 |
13962.47 |
38.8 |
2 |
2011 |
36418.64 |
22.5 |
2 |
18983.81 |
20.3 |
1 |
17434.84 |
24.9 |
2 |
2012 |
38670.75 |
6.2 |
2 |
20489.64 |
7.9 |
1 |
18178.11 |
4.3 |
2 |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0年秋季)」,中共商務部綜合司,網址: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011/20101107219163.shtml;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春季)」,中共商務部綜合司,網址: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304/20130400107526.shtml;
中共海關總署統計數據,網址: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44604/module109000/info414065.htm
中華經濟研究院,網址:http://web.wtocenter.org.tw/file%5CThematicAnalysis%5C5532%5CThematicAnalysis.pdf,(檢索日期:2016/3/15)。筆者自行整理。
圖2 2001-2012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成長率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彙整
圖3 2001-2012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率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彙整
圖4 2001-2012中國大陸進口成長率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彙整
胡錦濤主政時期,中國大陸GDP從2003年的135,822.80億人民幣快速成長至2012年的519,322.00億人民幣,上升了約3.8倍(圖5 2003至2012年中共GDP成長圖),使得中國大陸在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額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14]由於政治的相對穩定,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大陸整體國力快速的提昇,其所累積的雄厚的經濟實力,自然也成為解放軍現代化所需建設經費的強大後盾。反應在國防建設經費上,國防經費實際支出占GDP的比例雖然未明顯上升(保持在1.29~1.45%之間),但由於GDP本體上升了約3.8倍,所以胡氏主政期間的國防經費實際支出亦激增了約3.5倍,從2003年國防經費實際支出為1,907.87億元人民幣,至2012年國防經費實際支出成長到6,691.28億元人民幣,增加了4,783.41億元人民幣, 其中每年實際的成長比例,除了2010年受金融風暴影響之外,每年均以兩位數成長,更甚者在2006年還突破了20%,(圖6 中共國防經費實際支出成長圖)而實際的軍費可能官方數據值的3-5倍。[15]軍費增加幅度之大堪稱世界第一。
表2 2003至2012中共國防經費實際開支增長情形
年份 |
GDP |
國防經費實際開支 (億元人民幣) |
實際成長比例(%) |
占GDP比重(%) |
2003 |
135,822.80 |
1,907.87 |
11.72 |
1.40 |
2004 |
159,878.30 |
2,200.01 |
15.31 |
1.38 |
2005 |
184,937.40 |
2,474.96 |
12.50 |
1.34 |
2006 |
216,314.40 |
2,979.38 |
20.38 |
1.38 |
2007 |
265,810.30 |
3,554.91 |
19.32 |
1.34 |
2008 |
314,045.40 |
4,178.76 |
17.55 |
1.33 |
2009 |
340,902.80 |
4,951.10 |
18.48 |
1.45 |
2010 |
401,202.00 |
5,333.37 |
7.72 |
1.33 |
2011 |
471,564.00 |
6,026.70 |
13.00 |
1.28 |
2012 |
519,322.00 |
6,691.28 |
11.03 |
1.29 |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中共2012年國防預算探析」,2013年中共年報(新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4月),頁3-13、3-15;王銘義、藍孝威、黃菁菁,「強化實戰反恐軍費逾4兆」,中國時報,2014年3月6日,A2版;陶樂思,「中國大陸2014年國防預算探析」,中共研究,第48卷,第4期(2014年4月),頁95-106。
圖5 2003至2012年中共GDP成長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彙整
圖6 2003至2012年中共國防經費支出成長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彙整
參、結語
有關胡錦濤時期中共國防經費快速成長因素分析,本文有以下結論:
胡錦濤主政時期,國內政治穩定及經濟的快速成長,使中共擁有充裕的國防經費經費得以加速國防建設的更新,為習近平時代的經濟戰略、軍事戰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中共經濟與軍事實力的快速擴張,除了讓周邊國家感到安全的威脅之外,也讓世界各國瞭解到「中國崛起」已成為必然的趨勢,而有關此發展趉勢對應於中共解放軍國防的發展,值得後續相關研究持續深入探討。
[1] David Lai.《China's Maritime Quest》,OP~ED, June 2009, p.3.
[2] 林文程,〈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三十六期(2011),頁21。
[3] 中共研究編輯委員會,《2004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雜誌研究社,2004年),頁1-1。
[4] 同上註,頁1-21。
[5] 端傳媒,「中國政治為何離不開『小組長』?」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10-opinion-politics-in-china-why-group-leader-important-guozijian/,檢索日期:2016/3/8。
[6]鄭叔平,「廿一世紀中共軍事領導新佈局」,發表於和平論壇「中共軍事發展與兩岸關係」座談會(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2002 年7 月20 日),頁26。
[7]「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4.html,檢索日期:2016/3/8。
[8]「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85%B1%E4%BA%A7%E5%85%9A%E7%AC%AC%E5%8D%81%E4%B8%83%E5%B1%8A%E4%B8%AD%E5%A4%AE%E5%A7%94%E5%91%98%E4%BC%9A,檢索日期:2016/3/8。
[9] 「分析:郭伯雄案涉案金額料超過徐才厚案」,南華早報,2016年4月7日http://www.nanzao.com/tc/national/153ee344c44b0f5/fen-xi-guo-bo-xiong-an-she-an-jin-e-liao-chao-guo-xu-cai-hou-an,檢索日期:2016/4/7
[10]「三步走」,台灣wiki,http://www.twwiki.com/wiki/%E4%B8%89%E6%AD%A5%E8%B5%B0,檢索日期:2016/3/8。
[1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6.html, 檢索日期:2016/3/8。
[12] 胡錦濤於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之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檢索日期:2016/3/8。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檢索日期:2016/3/14。
[14]「中國上季躍升第2大經濟體」,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00817/32742212/,檢索日期:2016/3/16
[15]中國官方公布的國防經費只是一象徵性的數字,它並未計入通貨膨脹的因素。如考慮通膨1995 - 2006年期間的中國國防預算淨增值無疑地將比公布值低。例如中國在1980年代的通膨年均值為5.1%,而1990年代則快速增大(如1998年通膨超過25%,1994年則達40%),因此若經過通膨因素校正則過去幾年官方公布的國防預算不是持平就是下跌。然而中共官方的數字通常不代表真正的國防開銷,大部分中國分析師現在都用平均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計算中共軍事預算。基於這種算法,由於中國的各種物品(如食物、衣服、及軍用物質)其購買力價值約為已開發國家的3倍,因此中共的官方國防預算值須再乘上3倍始為已開發國家的標準值。除了購買力平價的因素之外中共軍方也受益於市 場價格與政府對軍方(或其他特種客戶)的超低特惠價格之兩價並存系統。例如國營企業賣給軍方汽車、鋼鐵、或水泥時可能基於政府的超低價格,或有時甚至於免費。除了以上購買力平價及兩價制兩種因素,中共的官方預算也沒有包括許多依西方標準應列的重要項目,例如與軍事相關的研究與研發成本並未包括在公布的國防預算,它們通常是隱藏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及國務院所屬的各不同部門經費預算裏(Russell D. Howar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ort Arms and Slow Legs”, INSS Occasional Paper 28, Regional Security Series, September 1999, USAF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USAF Academy, Colorado,p.3-4):http://www.usafa.edu/df/inss/OCP/ocp28.pdf,檢索日期:2016/3/1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