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輪迴之探討

壹、序言

輪迴的本意是生命流轉現象,自古以來世界各大宗教及哲學家,都不斷的探討此 問題,但各持觀點不同,所發展出理論亦不相同,佛教的輪迴說,不同於其他輪迴說,佛教不承認有個神我作輪迴的主體,亦不承認有身心以外,有力的支配者。以下就是探討各宗各派的輪迴觀。

貳、印度的輪迴思想

一、佛出生前當時印度與輪迴相關的思想
《黎俱吠陀》雖有提到人死後靈魂的去處,但不信有轉生。
《阿闥婆吠陀》提到咒法可消除過去惡業,使人死後不招苦果,但也只限今生到死後而言,沒有提到生命流轉的問題。

《梵書》已有輪迴”和“業”的思想。於《百道梵書》11、6、1經說“善人至天國受妙樂,惡人至那落迦受諸苦患”。不過《梵書》並沒有完整架構來 討論輪迴的思想。對輪迴境界的種類、業的賞罰、靈魂來去的情形、及解脫的方法等,都沒有清楚的解釋。在《奧義書》裏,才有較詳細說明。在《梵書》時代,已有大體的基礎,至於《奧義書》時代,則成其骨架,而至學派,才被發展完成。本來在古代未開化時期,已有轉生的信仰,是學者所公認的, 但說到輪迴生起之因,學者之間各有不同。有一種說法是:因印度炎熱,不適合肉食,進而生起對動物崇拜,繼而認為人畜無二,本性相同,靈魂可以交往,故有輪迴思想。又有一種說法是:原始的原住民,就有輪迴的思想, 後來隨亞利安民族的遷移,與梵我論的盛行,才深入印度民間,但據木村泰賢之研究,輪迴說之起源可能和《梵書》晚期的“我”之思想相結合,相信 人與動物之生命,本性上無區別,肉體滅後有不變的我,隨業而流轉。

二、佛陀時代印度當時的輪迴思想
a、婆羅門教:他們以神為創造主,認為人的靈魂是“小我”,人經由修習禪定,潔淨自我靈魂,以苦行克服物欲,祭祀來贖罪,此後小我與梵天大我融合在一起,否則死後靈魂墮惡趣。

b、瑜伽行者:佛陀時代,已有反婆羅門的學派,如:數論派,它否定靈魂從梵神轉變而來,主張靈魂獨立不是依附於神。只有修瑜伽行的禪定,制止愛欲升起,死後就可以歸於靈的世界,謂之解脫論迴,
c、宿命論:他們認為今生所有行動,由過去業所規定,因此他們認為作惡固然不對,行善修持也是多餘。
d、順世派:他們否定神、靈魂、輪迴、善惡、道德。倡導享樂涅槃,形成縱欲頹廢的人生觀。願世派中產生一部分唯物論學者,繼承印度原有科學,以須彌山為中心構成世界觀,以原子積聚說構成唯物論,後來佛教論部發達,對心法色法分析很精微,顯然受了這派的影響。

參、佛教之無我輪迴說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註1)
一切無常,云何一切?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 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 , 彼亦無常 , 耳鼻舌身意 , 亦復如是。”(註2)
“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註3)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 何有常?”(註4)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会如是”(註5)
止無故彼血,此滅故彼減,所謂無日减則行滅......生滅即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長阿含大緣經)

佛教不同於外道的輪迴,佛陀將輪迴建立在無我的業感緣起,以上的經典可引證,佛所說的緣起無我。

佛說:一切的事物都變化無常,這變化不定的過程,並非有個真正能主宰的我在控制,因為一切事物,它不停變化,而又非我們能控制,所以一切皆是苦。苦即是無我。

佛說:一切都是無常,一切包括那些呢?包括五蘊、六根、六境、六識。

根、境、識和合而產生觸;觸後產生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是無常,因五蘊、六境、六識都是無常,因無常是非我。

佛說:過去的色、未來的色都是無常,那現在的色怎麼會是常呢?

佛說:一切的色皆無常,色是因與緣和合而成,色是無常,所以組成的因與緣,也是無常因、無常緣,所以組合起來東西當然都是無常。

佛說:色身並不是我,如果是我的話,我可以控制這色身,要它不生病,它就不生病,但事實非如此,色身一切變化皆不是我們所能控制。

佛說:有情的流轉生死,是因為有“無明緣行...生緣老死”,而生死輪迴, 並沒有常我在主宰,若滅了無明,生死輪迴也無從建立,一切諸法即回歸寂滅性。

從以上蘊處界的無常非我,十二緣起的還滅,我們便可了解佛說的輪迴,是絕對不違反無我的。既否定了神,也否定了靈魂說。

肆、部派之輪迴說

 

一、有部的輪迴說

《順正理論》說:「又曾不說中有業故,謂有經說,順現受等三業不同,會無契經中說有第四順中有業,不可說中有無業而生,一切無因自然生故」 (註6) 即是說,經中只說到順現受報、順生受報、順後受報的三種業,並未說到順中有報,無業而受中有身,這是與有部不同之說法,所以總結來說, 有部是以中有身來建立生死輪迴之說。

 

二、犢子系的輪迴說

《異部宗輪論》(註7)如是說:「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在印度思想界,有即蘊我與離蘊我兩種,而此均受佛陀破斥。因此, 犢子學者說補特伽羅,不可說是即蕴,亦不可說是離蘊,而是非即蘊非離蘊,只是依蘊處界假安立我名。而此“依蘊處界假施設名” ,正是說的不可說我。總之, 犢子系所說的不可說我,不但與如來藏的思想相似,與阿賴耶識的思想亦相近,這可說是大乘思想的前驅。

 

三、經部系的輪迴說

《大毘婆沙論》卷11(註8)說:「有執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非常。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別,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即是說,有情生命自體,必須二種密切配合。有部認為,要依世俗補特伽羅才可說有移轉;經部則認為,要有勞義補特伽羅才可從前世轉至後世,成立生死輪迴。經部建立非剎那無常的勝義補特伽羅,為了生命前後之 貫通。

 

四、大眾系的輪迴說

大眾系主張一心相續,業果相續也建立在心法上,即是在心心所法前後無常演化中,發現此心相續性,於是建立生死輪迴《大毘婆沙論》卷19(註9)說:「惟心所有異熟因及異熟果」在大眾部的思想,不承認無心的有情。 大眾系不但依心心法建立有情,並建立為六識生起所依的根本識。而此根本識,真重心雖在說明心理活動的泉源,但亦說明生死輪迴的根本。到了大乘唯識時代,就將根本識視為阿賴耶識。如無著《攝大乘論》(註10)說:「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為根本識,如樹依根。」所以也可說,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說,就是由大眾系的根本識而來。

伍、結論

佛滅後佛法流傳約2500年,後來的論師,為了適應於當時的環境,對法的解釋有所不同,才會產生那麼多部派,論師的論典多少參有自已的觀點,但是不可違背佛陀無我輪迴,否則與外道就沒分別。佛所說輪迴是無始無終,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在不停的輪迴,因無我才會生死流轉,因無我才能生死解脫。所以依佛正見才能了生死得到解脫。

參考資料

1、演培法師著《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2、演培法師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

3、《佛教青年論文集》元亨寺發

註釋

1、大正2、2中。

2、大正2、50上。

3、大正2、1下。

4、大正2、2上。

5.大正27中

6、大正29、486中。

7、大正 49、165,

8、大正 27、55中

9、大正 27、96上。

10、大正31、114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