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09-01-08 06:41

前言
      太極拳早在清朝就開始發生了蛻化,由於太極拳自身的特點,比外家拳容易進入社會上層,於是架子高了、速度更慢了、推手溫柔了、搏擊沒了。太極功夫逐漸變味,要維持太極拳的威望,又拿不出真功夫,只能談古論今自娛自樂了!我為自由搏擊喝采、散打王爭霸賽登上歷史舞臺,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飛躍和進步,我以為太極拳也應投入散打王爭霸的實戰中,讓外家拳一家獨鳴的局面變成百花齊放。我認為只有擂台能出真功夫。而我純粹想實事求是的說說真相,若真有誤也請諸位指正!

編故事說神話
      把崇拜的拳師說成一伸手就發人於丈外、拿倒在腳下,就像傳說中的輕功、蹤身一跳就上了房一樣,陶醉在武俠小說般的虛構中,而在正史上有記述嗎?遠的不說,近的來看,如1954年吳、陳二名家在澳門的比武,與現在拳王爭霸賽的水平也在伯仲間,雖不戴拳套也未見驚人之舉,只是容易受傷罷了,在影片中能聽到五十四歲吳老出拳的拳風,證明確有功夫,敢於上臺與一年輕力壯的鶴拳武師陳克夫比武不容易,現在的名師那個敢上擂台?但這場賽事年輕的勝之不武,而老的也未顯敗跡,裁判又無標準,因此以不分勝負收場,總的來說這場年齡相差懸殊不符客觀自然法則的比賽是不公平的。六十年代中國武術隊在上海與泰拳的比賽,竟然是派出了硬氣功師們上臺與擂臺經驗豐富的泰拳選手交鋒,根據描述,當時打的毫無章法,結果都被動挨打、其中一人被肘擊項背而跪地。我想不透,中國人是真的不了解外面世界的行情,又不能科學地評估功夫的真實能力,盲目低估了別人,把不會搏擊的硬氣功師無端地推上了一場本可避免的戰鬥之中。不由讓我想到慈禧太后認為義和團能刀槍不入一樣愚昧無知!若派個會打架的少林武師或摔跤手上去恐怕形勢會大不同,可惜太極高手沒有人上臺一搏,運用『內功』一伸手發泰拳師於丈外,因為這些神功都是編故事!其實中國功夫在比武中的能力與世界拳擊臺上的場面不可能有什麼大不同,編故事胡亂吹吹怎麼能使武術屹立于世界『武林』之巔。要科學地評估功夫、正視自己的能力,科學地練拳與搏擊。中國年輕一代教練和選手做到了,他們不空談、尚實戰,使中國武術在與拳擊、泰拳等比賽中互有勝負,並越打越好,我們的優勢在於拳打、足踢和摔跤並用,我們劣勢在於長期沒有把實戰放在首位,而拳擊、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柔道都崇尚實戰。我們在用拳上還不那麼規範有力,KO率低於泰拳手,有的還不如阿里女兒萊拉的出拳呢,當然更比不上泰森。我們的優勢是在腿法與摔法,這可能與比賽規則有關、用腿易佔優勢,規則一改就要吃虧,所以要重視練拳法。那末在拳擊臺上也就可爭一席之地,我以為中國武術套路僅僅是練法與基本功的方法之一,還有更重要的打法等著我們去發掘。若僅靠套路鍛鍊基本功,與西方人靠綜合方法增強體能和實戰中培養格鬥能力相比,我們絕對佔不到優勢,要知道會套路、有功夫不等於會打,相反他們的方法更容易掌握、更速成、更實戰、也更科學。

老師不敗的神話
功夫再好,老了只能當個好教練,絕不會是個好搏擊手。這是客觀自然規律,就像人必有死一樣不可抗拒,泰森的教練是鬥不過泰森的、但他教出了泰森。世界各種搏擊中,最後都是年齡大了就輸給年輕人的。一般很少超過四十歲,中國功夫也不例外,但老拳師在如何練拳出功夫上有獨到的經驗和方法,這都是值得虛心學習的,要尊師重教但不製造個人崇拜。說句大不敬的話,楊公澄甫拳照上那個年紀那個體態,如登上國內爭霸賽台必敗無疑、更何況國際拳壇!不幸患了高血壓的五十歲陳照奎前輩也一樣,無一例外;潘永周老師最後錄影的拳架已看不出其較年輕時的功力了!這是客觀自然規律,他後期的拳照就顯得功夫不如前了,把老拳師說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永不言敗是難以置信的!


幾十年出功夫的迷思
很多人迷信這說法,其實不然,如果真如此,那麼練成了中國武術有何用。的確三年拳不及一年跤,那是教學上的問題,與運動量不夠、不重實戰、要實戰又無護具、很難真正的對練有關。要出『真功夫』,要在有搏擊經驗的老師指導下,一天練十、廿趟拳,還要把拳架拆開來單練,更要練其他能增強體能的東西,包括器械上的,但這還是基本功、長了腰、腿勁而巳,是搏擊的本錢,真要會搏擊還要同時練習對打。大部份人在不同階段被淘汰出局。現代人如此練有必要嗎?可能嗎?能推廣嗎?更何況年輕時還要讀書,也不可能,所以我以為能有點符合現代需要的功夫就夠了。不出功夫的另一原因還與人們練拳的目的不同有關,大部份人打拳是為了健身、消遣,一面打打拳一面談談天、說說拳術界的故事,於是一根鵝毛就成了一群天鵝,反復傳述之後、真假莫辨了。另外求學者也有不同,練摔跤的天天對練,練外家拳也有些人練練對打,唯練太極者大多文質彬彬。大多數人還不曾正式打過架、是個好孩子。另外,擂臺上對打離實際的街頭鬥毆又有一段距離,二戰時期的當代拳王喬‧路易在酒吧中與一侍者發生衝突,『幾拳』就被那侍者打倒了(用『』因為是形容)。國外職業拳擊臺上的拳王如和國外黑市賽拳臺上的拳手比又小巫見大巫了,那是殺人賭命。所以練過拳會推手那不過是強身健體與消遣,離會打能打還遠。那是需要天賦的,大部人都不是那塊料。


凌空勁的神話
傳說有凌空勁還能隔牆打人,這不是以訛傳訛、就是中傷他人。要不就是那被打者有些『神經質』,因迷戀於拳書、傳說,容易自我暗示,有些幻想症色彩(歇斯底里)而已。笑一笑吧!什麼力量這麼神,穿牆而過而牆不倒,穿空氣而過也不生風!若真有真有其事、即使能發出些什麼東西也不可能有這麼大能量。我想唸過國中物理的小孩子都會知道,這是不符合科學的「神話」。迷戀、宣揚、相信這些東西,只會讓外國人笑我們迷信、無知、落伍。


對拳經的誤解
什麼氣沉丹田等,越討論越深奧,受秘笈之類的毒害太深了,我以為這個『氣』無非是指『注意力』和『重心』,誰能証明還有個神乎其神的內氣外放、能由意識控制的、想運往那裏就到那裏的氣,這氣還能發人於丈外!這是騙人的科學。如果人的體表會有些可偵測的物質、那麼人人都有、動物也有。否則夜視鏡、紅外線步槍無從發明,古代文人(往往不是拳師本人)寫拳書時用詞很美、很玄,但實際有科學和符合運動力學原理及技擊要求的內容,只不過古代文字的精練、表達方式的簡單化、用詞不同於當代罷了,而現代人似懂非懂地鑽了牛角尖,運動力學原理被神化了,試舉一例:你站一個拳架子把胸一挺、肩一聳、肘一翻,那你體會一下你的重心一定上浮了、胸口有些憋悶、容易被推倒,古人就以氣來描述這一憋悶與重心上浮感,用氣沉丹田四個字來概括、豈非妙哉!但它留給後代很多後患,不但在拳門中,類似的古文也在我們生活的其他諸多方面讓人想入非非。

關於鬥牛
推手好壞也有天賦,不是人人學得好的,它是練搏擊的入門功夫之一,方法比較溫和且不太會受傷,容易推廣、故經久不衰。推手總是從鬥牛開始、逐漸的舉重若輕、變巧了,但只是相對的,碰到勢均力敵者還是鬥牛,最近才再網路上看到一位太極拳的名師,與弟子表演推手時一掤手,弟子就跌出丈外;後來又看到他參加推手比賽時的影片,什麼發人於丈外的神功完全都不見了,碰到對手還會鬥牛。不鬥是目標、鬥是必然過程、會鬥才能不鬥、鬥是長期的,不鬥多發生在智吃愚、強吃弱、大吃小、年青吃年老、內行吃外行時。現今教推手時 老師一邊說、一邊示教如何發勁、他一發勁、另一方的學生便有禮貌地去化,”默契”地跌了出去,這是示教,是”講拳”,不是真功夫,久而久之人們就習以為常,陷入了自以為是真功夫的怪圈之中了,我國是禮儀之邦,在學拳中與老師有長幼之別,自覺被打倒是經常發生著的,這也無可厚非,旁觀者且勿當真,而以訛傳訛!是有些人本人或看見他人被老師很神的這麼那麼打倒,我承認存在這種情況,因為這些人本身就不是什麼練拳的料,連打架也不曾正式有過,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但這些人多數會講拳,他們都是老師忠實的支持者、宣傳隊。


關於鬆、柔之說
一種拳要『又鬆又柔』地練出功夫是天方夜譚,可以設想要求胯與膝平還要求挺腰,能鬆柔嗎?真正的鬆柔應該是練久了腰腿勁大了就相對地鬆柔了;但隨之要求架子更低更強調平衡,又不鬆柔了,這是一個不斷轉換的過程,鬆柔是一個境界、要練得鬆柔而非鬆柔地練。太極拳長腰腿功容易掌握些,要形於手就難些,因為腰腿還有個體重負荷、而手就沒有,很多人有些腰腿勁但沒手勁,怎麼搏擊,這還是片面強調手的鬆柔誤了人。應該是要將身上的力量化為對付人的活『勁』、可能實際作用的還大些。但我是十二歲開始練,多種東西綜合練的,可能與成年後再練者不同。一般來說二、三十歲後開始練,是不容易練不出什麼功夫的!強身健體而巳。楊、陳兩個一代宗師均只在世53年,功夫再大何用?練功夫若不知調養恐怕還傷身體,衛生太極與每天走半小時路更有好處。


氣不喘汗不出的錯誤認知
我認為太極拳架子練得不對路、是很難在大冬天裏出大汗的、更不會『喘』。實際上大冬天能出大汗了,架子低得呼吸加快加深了,你才剛入門了,出汗與不出汗、喘與不喘、鬆與柔、鬥牛與不鬥都一樣是一個過程,追求不出汗不喘、軟綿綿地去練是出不了功夫的,我是好不容易練到這一階段的,推手時覺得腰腿勁強了,可惜半途而廢了,只練到會打架、能防身、不怕走夜路而巳。試問那一種體育運動不喘不出汗就出成績的,老拳師表演時架子高了、一些外表看不見的要領略去了、飄逸若仙的假像就顯示了。初練者切忌模仿!拳書上拳照也都是拳師老了之後的高架子,初練者切莫依樣畫葫蘆的學。


發人於丈外的迷思
常聽某派祖師全身一抖就將人彈出丈外。我相信老虎獅子生來會抖動身軀、也只能抖去身上的水、做不到將六七十公斤重的人抖出丈外!不經幾個回合的對打,一抬手、一轉身,一個抖勁就發人於丈外、似乎是太誇張了,獅子追羚羊用掌撲食時、也未見羚羊被發出丈外。

arrow
arrow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