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科夫的海權思想

前蘇聯海軍總司令高希科夫元帥,可說是蘇聯時期「海權派」的代表性人物,他根據蘇聯海軍建軍的歷史,及其在蘇聯海軍服役三十多年的經驗為基礎,於1976年出版了《國家海權論》(The Sea Power of the State)一書,為蘇聯建構了「國家海權論」的海洋戰略,,拓展並補充了馬漢海權論的內涵。

所謂國家的海權,就是指「結合起保障對海洋進行科學研究、海洋經濟開發及維護國家利益一切手段的總和,這關係著各國發展海洋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能力。」就其基本組成部分來說,國家海權包括: 「一個國家探索、研究(考察)與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海上運輸、漁業船隊、國家造船工業的實力和造船能力的現狀是否足以支援該國的需求,以及一支足以維護該國利益的海軍。」[1] 換句話說,也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地球水域以增進國家整體利益的能力。

高希科夫與馬漢海權論的不同之處,在於高氏更加重視對於海洋經濟與科技開發的能力,國家應整體性的規劃、運用經略海洋所創造出的財富,來培植與海洋相關的各項能力,使各領域的能力得以並因應海洋環境的變化,建立一個適應現代國家的海權體系,以滿足國家發展所需。也就是說所謂的「國家海權」應該是以國家為主,利用一切海洋資源充分發展經濟,增進人民福祉的能力,並非僅是馬漢所強調的海軍武力。

「制海權」的理論也首次在高希科夫的《國家海權論》一書出現,他提到:為維護前蘇聯在全球海洋範圍內國家的利益,必須要海軍戰略獨立於陸軍之外,建立均衡發展且體系完整的海軍,發展三維,包括空(海軍航空兵),面(水面艦艇,如航空母艦等),水下(潛艇)綜合性的海上打擊武力,若依照高氏的戰略構想,海軍在平時有著艦艇外交、危機管控,保障經濟利益與遂行局部海洋控制甚至進行局部戰爭的任務;在戰時任務則有防禦近海海域安全,以反制敵人的戰略奇襲、指揮其所屬的的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SSBN)進行核子打(反)擊任務及控制敵人海上交通線並保護同盟國家的海上交通安全。[2]根據此一戰略原則,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建立了一支武力強大的遠洋海軍,甚至迫使美國在當時不得不改變其全球的戰略布局,雖然如此,蘇聯終因枉顧國家經濟實力而盲目地擴張海軍軍力,最後終於拖垮了蘇聯衰弱的國家經濟,隨著蘇聯經濟崩潰而走向衰亡,但高希可夫的思想卻深深地影響了曾經赴俄接受海軍教育的中共海軍將領劉華清。



[1] 高希柯夫(Gorshkov, S. G.)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85)頁4。

[2] Kenneth R. McGruther, The Evolving Soviet Navy (Newport , RI: Naval War College Press,1978),p.171

arrow
arrow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