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9102451_s7kc.jpg

金山法海禪師

前言

        談到法海禪師,大家都會想到小說中「水淹金山寺」,硬生生地破壞了白蛇修煉成精成人的白蛇娘子與青年許仙的堅貞愛情故事,並將白蛇鎮壓在雷峰塔之下的法海和尚。在小說《白蛇傳》中被形容為一位無情的僧人,如同潘少瑜所說:「象徵了無情、偽善的執法者,硬生生將恩愛夫妻拆散。」 [1]而不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得道高僧,隨著元朝戲曲的興盛,小說《白蛇傳》改編的戲曲在民間廣泛流傳,至明清之後人們對於白娘子的遭遇深表同情,反之,法海禪師卻成了加害者的角色,數百年來一直不受民間所尊重。一直以來,佛家給人的印象就是慈悲為懷,但《白蛇傳》卻徹底地顛覆了法海禪師的形象,這究竟只是民間小說所虛構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呢?或是說一切都只是民間小說所編造的鏡花水月呢?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法海禪師是怎樣的一位出家人。

家世顯赫

        根據我國歷史的記載,法海禪師是確實存在的,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於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824)考中進士。擔任過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裴休升任「中書省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職位,在職五年餘。裴休為官廉潔,治理有方。他博學多才,書文俱佳。大家熟知的柳公權《玄秘塔碑》便是裴休撰文。《新唐書》、《舊唐書》均為他立有傳記。裴休任職洪州刺史期間,結識了並皈依黃檗希運禪師。常在公餘至希運禪師在黃檗山大安精舍修行,做一些諸如掃灑殿堂之類的雜務。[2]寺廟的生活讓裴休萌生了出家的念頭,曾向唐宣宗請求出家,但因皇帝倚重裴休治國之才,未准其出家。法海禪師便是裴休的兒子,因出家後以苦行著稱,故又名「裴頭陀」。金山寺的大德祖師人數還不在少數,而金山寺法海禪師便是其中之一。

出家因緣

    法海禪師(裴文德)尚未出家時,曾參加唐朝的科舉,剛成年便考上了狀元,又因其出身官宦之家,而受封翰林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總統府機要秘書)。裴休擔心兒子一輩子只讀書,未經社會歷練,不知民間疾苦,任職後若一路青雲,無法在施政上貼近民情,加上自己深信佛法,經過唐宣宗允許,將尚未出家的裴文德送至同慶寺,拜潙山靈祐禪師為師,並在寺中擔任雜役三年,服務寺中大眾,培福培德。此時的同慶寺已有僧眾兩、三千人,每天用水必須從山下挑水,裴文德便擔任挑水的工作,一做就三年。從小養尊處優的裴文德,剛到寺裡時做起挑水的工作實在吃力,礙於皇命與父命,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但也不免發發牢騷,一日挑水,大汗淋漓,隨口說了:「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不想正好被經過的靈佑禪師聽到了,也就回了:「老僧靜坐一刻鐘,能消施主萬劫糧。」也就是說,「這寺裡的出家人,怎麼受得起我這個翰林大學士挑水給你們用啊!」而靈佑禪師回答他:「出家人精進修行,靜坐一刻鐘的功德,就可消施主無量的供養。」當下就熄滅了裴文德的傲慢與妄想。[3]三年到了,裴文德並未就任翰林一職,反而興起了出家修行的念頭。經唐宣宗允許,[4]裴文德便在靈佑禪師座下出家,法號為「法海」。

0901.jpg

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弘化事蹟

    出家後的法海禪師,在潙山靈佑禪師的指導下,加上自己精進修行而開悟。開悟後的法海禪師在其師的要求下,外出弘法、另建道場。離開前靈佑禪師給了法海禪師八個半錢,並交代八個半錢用完後,便是駐錫弘法之處。法海禪師一路不敢用任何一分錢,沿途托缽乞食,從湖南走到江蘇,後來經過鎮江必須北渡長江,渡江的費用是十七個錢,法海禪師只有八個半錢,船夫便渡他至長江的小島上,島上已有東晉時所建立的「澤心寺」,但早已沒落,道場已破舊不堪、杳無人煙。而法海禪師在島上安住,希望能重建到場,便在此處採集樹根、野果,苦行度日,甚至燃指發願要重修道場,利益眾生。一日在開墾耕種時,挖到三缸金子,便以此金子建立了一座道場,[5]發現金子的地方便被稱為金山,而新建的佛寺稱為「金山寺」。[6]

60d27f6dtb46ff15e13b0%26;690.jpg

白蛇傳說

    金山寺建成之後,長江發生了大水患,大水淹沒了金山寺部分的寺院,法海禪師知道是長江中的蛇精作怪,於是以神通降伏了蛇精,並將其鎮在雷峰塔下,這個事件大概就是《白蛇傳》體裁的由來。到了明朝時,白蛇真心懺悔追隨觀世音菩薩修行,常常以白衣形象幫助觀世音菩薩,故明朝之後,江南一帶常有白衣觀音現身,救護眾生的感應出現。[7]

結語

法海禪師是位開悟的大禪師,而金山寺在清朝時康熙皇帝陪皇太后來金山朝山祈福時親筆寫下「江天寺」,從此以後金山寺便改名為「江天寺」,而開山祖便是法海禪師。這是一座聞名中外的禪宗古剎,中國重禪修的僧人來此安住禪修的很多,因此人才輩出,曾有一夜之間有十八高僧明心見性、開悟得道的紀錄。法海禪師的修行以及對於佛教的貢獻是令人崇敬,卻因為一部《白蛇傳》的流傳,而讓法海禪師蒙受不白之冤,今聊寄數語,彰顯事實,為祖師辯白。

 

 


[1] 潘少瑜(2000),〈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14,頁189

[2] 中國佛教文化網,「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禪師」,http://wh.zgfj.cn/ChangShi1/2013-03-11/25561.html

[3] 宣化上人百日禪選輯(二),「法海禪師」,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100Chan_02/100Chan_v2_35.htm

[4] 唐朝出家必須經過國家科舉考試,及格後由朝廷以皇帝的名義發出度牒,再憑度牒尋找經朝廷朝立案的佛寺出家。因唐朝時,「寺」乃是直屬皇帝的行政單位,而「省」則是直屬宰相的行政單位,例如:「中書省」中最高行政官員是「中書省門下平章事」(亦即後來所謂的宰相),負責執法與調查的單位稱為「大理寺」;而各佛寺則是直屬皇帝的學術機構,類似現在的「中央研究院」,出家人則是國家公務員,每年都會為各個佛寺編列預算。

[5] 裴頭陀-法海禪師的簡史http://chinabuddhist.blogspot.tw/2010/12/blog-post_05.html

[6] 宣化上人百日禪選輯(二),「法海禪師」,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100Chan_02/100Chan_v2_35.htm

[7] 金剛棒喝--- 宣公上人答問錄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JinGangBangHe/1461-1480.htm

 

 
arrow
arrow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