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軍事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壹、前言

 

近年來中國快速崛起,除了在「硬實力」上展現了經濟與軍事的實力之外,在「軟實力」上鎖展現的潛力也不容小覷。尤其近幾年阿里巴巴股票在美上市、華為成為世界一等一的電子商品供應商,軟、硬實力仍持續增長。不可否認的,中國的崛起的確引起周邊區域國家的不安與擔憂,尤其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的軍事武力快速增強,更是讓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感到如坐針氈。中共也了解到,他的快速崛起,必然使得鄰國甚至美、日提高防範,甚至是圍堵,因此如何利用軟實力來包裝其快速崛起對世界所造成的衝擊,甚至中共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也不只一次的在公開場合提及軟實力的重要性。1特別是軟實力的力量是無遠弗屆,也可以淡化硬實力所造成的不安與威脅。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二戰結束後至20世紀末,國際事務幾乎皆由美、蘇所主導,而冷戰結束,蘇聯崩潰後所造成的權力真空,漸漸地由中共所填補取代,目前中共實際的權力運作目前雖僅止於亞太地區,但中共在國際事務的運作上也漸漸嶄露頭角,成為與美國共同主導的國家。中共的權力運作影響了國際環境;相對的,國際現實的變化也對中共國家戰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胡錦濤在接任國家領導人之後,雖承襲了以往中共領導人一貫的軍事戰略思想,延續了以自我防衛及後發制人為主的「積極防禦」原則,不但更積極的進行海軍建設,並持續加強在國際海洋事務上的力度,將原有「近海防禦」的戰略原則,拓展至更為主動的「遠海防衛」、「和諧海洋」[1],將江澤民時期「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方針,提升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並將維護海洋權益列入了綜合國力競爭重要條件,更新了中共海軍21世紀「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原則。本文針對胡錦濤任內國內的政治環境與經濟實力來探討胡錦濤時期中共海軍戰略之發展背景。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柯白的海權思想
  •   在沉寂了將近一世紀之後,英國海軍戰略學家柯白(Julian Corbett, 1854-1922)的理論,在亞洲重新獲得中共的重視,儘管中共的海權的思維仍以馬漢的思想為主軸,但近年來已有不少的中共戰略學家開始注意到這位英國學者的理論。從2008年起,針對柯白的《海洋戰略原則》(Some Princ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的相關研究,就陸陸續續的出現在中共相關的軍事著作中,可見得中共採用柯白海權理論,來補足並修正馬漢海權思想的不足之處,而非取代馬漢學說。[1]柯白的海權思想主要的是以「存在艦隊」(fleet-in-being)及「積極防禦」(active defense)為其精華。

    • 存在艦隊(fleet-in-being):

      強調弱勢海軍應藉由緩兵之計,也就是防禦性的策略來延遲決戰時機,以保存我方艦隊的實力,待態勢發展有利於我方時方可尋求決戰[2]。」而中共目前海軍戰略就有著「存在艦隊」的思維,中共向外尋求海洋利益時,尤其是在東、南海,必然會與美、日、我國及南海諸聲索國發生摩擦,中共自知其海軍實力暫時無力與美國抗衡,因此從鄧小平之後的中共領導人陸陸續續提出並奉行所謂的「韜光養晦、永不稱霸」、「和平崛起」及「擱置爭議」的做法,就是收斂鋒芒,減少相對國家對中共的疑慮,並積極建設海上武力,「以保存我方艦隊的實力,待態勢發展有利於我方時再尋求決戰。」

    (二)積極防禦(active defense)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希科夫的海權思想

    前蘇聯海軍總司令高希科夫元帥,可說是蘇聯時期「海權派」的代表性人物,他根據蘇聯海軍建軍的歷史,及其在蘇聯海軍服役三十多年的經驗為基礎,於1976年出版了《國家海權論》(The Sea Power of the State)一書,為蘇聯建構了「國家海權論」的海洋戰略,,拓展並補充了馬漢海權論的內涵。

    所謂國家的海權,就是指「結合起保障對海洋進行科學研究、海洋經濟開發及維護國家利益一切手段的總和,這關係著各國發展海洋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能力。」就其基本組成部分來說,國家海權包括: 「一個國家探索、研究(考察)與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海上運輸、漁業船隊、國家造船工業的實力和造船能力的現狀是否足以支援該國的需求,以及一支足以維護該國利益的海軍。」[1] 換句話說,也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地球水域以增進國家整體利益的能力。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漢海權思想.jpg 
    •  馬漢之海權思想       談到「海權」或是「海軍戰略」就很自然會想到美國著名的軍事學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馬漢在1890年所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之後所陸續出版的《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及帝國的影響1793-1812》(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op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Empire)、《海軍戰略論》(Nanal Strategy,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ray Operaction on Land)和《海上力量的 影響與1812 年戰爭的關係》(Sea Power in its Relations to the War of 1812),被後人合稱為《海權論》。海權論搜羅了一百多年來的海戰實例加以分析並提出理論,是部相當嚴謹的學術著作,更被後來各強權奉為發展海權的圭臬,因此被後人是為海權理論的始祖。      馬漢海權的主要觀念在於「一個國家的國力主要來自經濟的支持,海洋是一片四通八達的共有地,運輸的效率遠高於陸地,且無法以人為的行徑加以阻絕,為了保障此一海上運輸的生命線,國家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證國家貿易與殖民地的資源得以安全的輸入輸出,反之,更可以對於敵國的海上商業貿易加以封鎖甚至破壞」 [1],馬漢並在書中提出了六項影響一國海權構成的主要要素: (一)、地理位置(geographical position):     首先馬漢認為發展海權最好的位置是位居中央位置的島嶼,因為海島是「安全的陸地疆界」,在沒有陸地安全的威脅下,該國便可以全力的經營海洋,成為海上強權,例如:英國與歐洲大陸間隔著英吉利海峽,有著海峽的屏障,與歐洲大陸之間距離也不遠,不但沒有來自陸地的威脅,且環繞於英倫諸島的海洋成為了英國的天然屏障,因此英國不需要因應付來自陸地的威脅,而建立一個強大的陸軍,可將國力集中於海洋的經營上,發展強大的海軍,用以封鎖歐陸的海上運輸及其港口,控制歐陸進入北大西洋的航道。   (二)、自然地理形態(physical conformation):
          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優良可用的港灣,即具備了發展海權的潛力,加上土地物產的多寡,與良好的天候條件,都影響了一個國家人民向海洋尋求生機與財富的意願。     綿長的海岸線提供了人民海洋的通路,通往海洋的通路越方便,則該國人民藉海洋與他國的交流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空有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卻無可用的良好港灣,便無法發展該國的海洋貿易。[2]天候是否溫和也關係著土地農產的產量及海上航行的安全,當土地的產出與資源若不足以滿足該國人民的生計,人民便往海洋求取生計的意願也相對較高。   (三)、國家領土大小範圍(extent of territory):
          此項與前項「自然地理形態」(physical conformation)看似產生了重疊,但是其實不然,從馬漢所探討英國國家的領土幅員的特性來看,應是指「人口及資源必須與領土範圍成比例,才不至於大到難以防守」[3],馬漢認國家的人口、資源及其他因素必須與領土的大小相配合。雖然國家擁有綿長的海岸線非常重要,但必須要足夠的人口來加以防守,如若國土面積太大,海岸線過長,而人口與資源卻不成比例,人力不足以管理,反而增加了國家遭受入侵的機率。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一:全班同學與前國防部長楊念祖教授合影

    DSC_0320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帖最後由 s0300519 於 2011-11-27 22:09 編輯

     


    瑞典維士比級輕型隱身護衛艦(Visby Class)

     
     

    維士比級護衛艦是瑞典海軍繼斯德哥爾摩級後最新型護衛艦。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潛艦  

    【原載1020422,聯合報『新聞中的科學』專欄,此為灌水版】

     

    文章標籤

    kcc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